• 1Y5M2D• 這樣學123?! 你讓我看見更多的「可能」。
去年我們回去荷蘭的時候,小Jivan的阿祖送了一盒「nesting blocks」給小傢伙,中文好像是叫「嵌套玩具」吧!就是小的在裡面,照等比例一個一個變大(像俄羅斯娃娃的概念),是那種,我根本不會留心或花錢買的東西,天打雷劈當初收到時我除了「謝謝」外還真沒被它吸引(怎麼會送這個呢跪)🤦🏻♀️😓⋯⋯所以,我一直到上個月才拿出來給小Jivan碰碰,想說可以學盒子上的1234(一共十個)或ABCD之類的。✏️
「台灣教育」這事,人家老說填鴨,教1就寫在黑板上並要孩子照筆順寫在自己練習本上,下面就一行腦袋可放空的複製🐾。其實,連媽媽都會團購買數字磁鐵1234啊!(舉手🙋)「來喔~寶貝這是2」⋯⋯大人沒改變填鴨方式,小小孩坐著看這些抽象的字大概三分鐘吧(哈⋯⋯)教學時我都在絞盡腦汁,我可以怎麼做讓我的學生既學到東西又樂在其中,育嬰假前嘗試了「翻轉教育」一年半,總算在教學現場看見連自己都會內心發笑的張張眼睛發亮的面容✨☺。而我帶小Jivan日日過招時發現,那些「知識」層面的東西,其實我融入在每天的生活對話他就會了!
📌情境:媽媽不能關門上大號💩
小Jivan:「洞」!(門上為了喇叭鎖而鑽的孔,換過三次有三個)
媽媽:「對呀!洞,有一個、兩個、三個」
下一回小Jivan自己跑來門邊指著洞說:「1洞、2洞、3洞」(呃⋯⋯高爾夫嗎🏑)
📌情境:媽媽幫小Jivan擦便便屁(完蛋這對母子情境中很多屎)
媽媽:「一張,還有一張,三張、四張,哇要用好多喔!」
小Jivan在洗澡時抬腳在澡盆邊緣,先放了一隻,「還有一隻」呈現大哥泡澡姿勢。或是吃餅乾時,深情對看餅乾們:「好多喔~」🍪
這就是語言教學裡標準的「沉浸式教學」嘛!不用特別教什麼,一切都在生活細節裡,熟能生巧。🤔
關於被媽媽小看但曾經是荷蘭幼教老師的阿祖經心挑轉的nesting blocks🎁,今天總算讓我大驚呼❗️❗️❗️我們已經一起玩過從大的依序放到小的好多次,但小Jivan的認知發展還不夠成熟,所以他「拒絕」跟我玩「6在哪裡的遊戲」,或是把盒子從大疊到小疊高😭。他最喜歡的,是從最大的10依盒子尺寸漸小放入,完成10-1的動作,但他會要求我幫忙拿對的尺寸給他「放」,沒有自己挑選,純粹的肌肉協調練習。
應該很少人教孩子數字從10反回來的吧?今晚洗好澡,我在一旁擦臉,小Jivan一個人在椅子下安靜地⋯⋯自己放好10-1的盒子了👍👍👍!漏了5、2,我壓住我的興奮,盡量自然的口氣跟他說:「寶貝你忘記放5了喔,5在4的下面。」登愣❗️再回頭5已歸隊,同理2也是(完全聽得懂啊!)👏😄
*
沒有你以前,我以為我的世界點線面已構築的夠寬廣了。你的出現,領著我隨著你的眼看見立體的三次方。從尺度和比例學習的數字概念,是另一種層次的思維;而你每天堅持把紙盒從大依次放到小,與數字遞減的關係緊密相扣,又是另一種空間與數量的學習,然後再回來搭起你學習的鷹架,認知基本的1234長什麼樣子、該怎麼唸。
完全打破了我的框架,我幹嘛執著於要你看懂1234數字要怎麼寫,重點是數字背後無限大的可能,包括數量、比例、尺度、空間、邏輯等等,那些才應該是每個知識基礎後層層疊起的高樓啊!
身為老師的自己今天上了重要的一課:我執著的不一定對、我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;有些事情需要時間,才能看到屬於孩子獨有的創意和方式。
#原來阿祖送的不起眼的玩具才遊戲教材之寶
#原來你早就有數字1到10的認知概念了
#孩子讓我看見立體思維的世界